国产滤波器:技术崛起还是残酷竞争?
近年来,国产滤波器行业逐渐进入公众视野,尤其是在5G技术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背景下。滤波器作为射频前端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选择并过滤信号频率的重要角色。尽管国产滤波器在结构设计上已经有了一定的进展,但在高频产品的产业化进程中,仍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技术瓶颈。
滤波器通常分为电磁滤波器和声学滤波器两大类。在目前的智能手机及通信设施中,声学滤波器中的声表面波(SAW)和体声波(BAW)滤波器尤为关键。其中,SAW滤波器因其较好的批量生产特性而被大范围的应用于手机市场,而BAW滤波器则适用于更高频率的应用场景,如5G和未来的6G通信。根据最新的行业数据,2024年,滤波器的国产化率仅为15%,尤其是在高频BAW产品领域,几乎全依赖进口。
国产滤波器产业的崛起并非易事。受制于技术、材料和生产的基本工艺等因素,国内企业面临较大的技术壁垒。尽管已有少数企业在中低频SAW滤波器的替代上取得了一定进展,但高频BAW技术的突破仍显得艰难。行业有经验的人指出,精确控制薄膜厚度和高频压电特性的结合要求,使得BAW的生产的基本工艺复杂且难以掌控。此外,国外企业在核心专利方面的垄断,也是限制国产厂商快速成长的一大因素。
在竞争格局上,随市场容量的扩大,国内滤波器厂家逐渐增多,但实际能够在竞争中胜出的企业却寥寥无几。大部分企业陷入了“价格战”的泥潭,尤其是在中低端产品中,许多新品的售价已降至近乎成本价,导致整体毛利率降低,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根据九鼎投资的调研,当前国内厂家均处于亏损状态,特别是在高频BAW产品领域,尚无一家成功实现市场化的企业。
未来,国产滤波器的突围之路在于技术创新和产业链整合。行业观察的人表示,只有通过底层正向研发,寻求新材料和新工艺,才能在技术上实现突破。此外,采用IDM(设计生产一体化)模式,将设计与生产紧密结合,不仅仅可以加快产品迭代,还能大大降低生产所带来的成本、提高良品率。此举将有利于国产滤波器企业在技术竞争中争夺主动权。
粤港澳大湾区的科学技术创新相继释放出强大的市场信号。未来,国内滤波器企业要把握机遇,利用优秀的研发技术能力与市场需求的结合,同时提升自身的品牌影响力。这不仅是对市场需求的回应,更是对技术瓶颈的突破。建议有意进入这一行业的企业,关注AI技术在滤波器研发和生产中的应用,借助先进的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相关成本,逐步实现产业的国际化竞争。 通过利用简单AI等智能工具,可以加快产品研究开发过程,提升产品的市场适应性,最终实现从跟随者到引领者的转变。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