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制造”是“万亿级制造”——专访广州市委常委、黄埔区委广州开发区党工委书记周亚伟
 时间: 2024-02-21 |作者: 火狐体育亚洲官网登录

  “我们要做的不是普通制造,是科学技术创新驱动的高端制造,背后是整个社会的高水平发展。”

  谈起“黄埔制造”,广州市委常委、黄埔区委广州开发区党工委书记周亚伟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我们有一大堆好东西,都是前沿的,你们都应该去看看”。

  在他心目中,黄埔不止于广州市的一个区,更是国家级“经开区”、“高新区”和“综保区”,承担着国家使命,“要在全国走前列、当标兵、作表率”。

  2021年伊始,工业总产值已突破8000亿元的黄埔区进一步制定了奔向“万亿制造”的目标:到2025年全区工业总产值突破1.4万亿元,成为“中国工业最强区”。

  对此,周亚伟首先强调,“万亿制造”不是“一万亿制造”,而是“万亿级制造”,“未来可能是3万亿、5万亿”。

  更重要的是,“万亿制造”不是孤立的制造业增长,而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要做的不是普通制造,是科学技术创新驱动的高端制造,背后是整个社会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它也是在党的领导之下,依靠整个‘黄埔铁军’队伍干出来的。”周亚伟说。

  《瞭望东方周刊》:作为一个超八千亿的制造业强区,“黄埔制造”这张名片最大的亮点在哪里?

  周亚伟:习强调,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作为广州乃至粤港澳大湾区实体经济主战场、先进制造业主阵地、科学技术创新主引擎,我们坚持实体立区、制造为本不动摇,将“黄埔制造”打造成高水平发展的“定海神针”。

  “黄埔制造”这张名片最大的亮点在于“三化”:产业规模化、科技化、数智化。

  黄埔构建了“3+3+5”的现代产业体系:汽车、电子、能源等3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和化工、餐饮、电气机械等3大百亿级产业集群,占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的近80%,支柱效应明显;IAB(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科学技术)、NEM(新能源、新材料)等5大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引领作用突显,产业规模快速壮大,产值超全市50%。

  我们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区科学技术创新指标蝉联全国经开区第一,研发投入强度达到4.38%,已建成华南地区最大的科技孵化器集群,高水平创新研究院占全省三分之二,引进了袁隆平、钟南山、施一公等战略性科学家91名,集聚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1112人。

  同时,我们还打造了“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先行示范区,拥有“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及产品7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7家,“两高四新”企业238家,高新技术企业2110家,总量居全国经开区首位。全区上市企业累计63家,其中5家企业成功在科创板上市、占广州全市的71%。

  加快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产业,推动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推进服务业数字化转型。

  目前,我们布局了广州AI与数字化的经济试验区(鱼珠片区)、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示范区(科学城)、通信网络国际数字枢纽(知识城)、生物安全智慧岛(生物岛)等“新基建四大区域”,为企业数字化赋能打牢基础。

  着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5G第一示范区,集聚了5G核心器件、5G网络设备、5G终端设备等产业链核心环节龙头及相关企业90多家,产值突破200亿元。集聚统信、麒麟、飞腾信息、龙芯中科等50多家信创企业,形成“芯片+软件+云生态”的安全可控信创产业集群。

  广汽、别克、现代、福特、启辰星等汽车品牌与百度Apollo联合打造的智能网联汽车

  《瞭望东方周刊》:从1984年2万元经费起步的广州开发区,走到今天成为工业总产值超过八千亿元的制造业大区,黄埔是否总结过自己成功的“密码”?

  周亚伟:习指出,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广州开发区的成功没有捷径,也没有“诀窍”。37年来,我们从始至终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演绎了创新驱动发展的开发区传奇,主要从以下四方面发力:

  建区以来,我们从始至终坚持“一切为了投资者,一切为了企业”的服务理念,设立广东省首个行政审批局,率先成立北上广深四个特大城市中首个营商环境改革局和全国唯一单设区级知识产权局,被定为首个“广东省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实验区”,营商环境指数位列全国经开区第一,并荣膺“中国营商环境改革创新最佳示范区”和“中国企业家幸福感最强区”,被企业和人才点赞为“离成功最近的地方”。

  第一个“1”是钟南山院士领衔的呼吸领域广州实验室,第二个“1”是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3”是人类细胞谱系、航空轮胎动力学、慧眼3个重大科学技术基础设施,“N”是与国家纳米中心、空天院、微电子所、自动化所、长春应化所等中科院强院大所合作的高水平研究院。

  这些重大平台涌现出一批重大原创科技成果,带动我区制造业在相关领域领先全国。比如,广纳院的5G滤波器实现我国对射频滤波器芯片的自主可控,将国产化率由5%提升至15%以上。

  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设关键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承担上级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比如,禾信仪器建立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飞行时间质谱仪器生产线,明珞汽车研发出全球首台自动钻孔机器人,洁特生物自主研发的3D细胞培养支架在“生物实验室高端耗材”方面打破了国外医药巨头的垄断,方邦电子成为国内首家研发出电磁屏蔽膜的企业,百奥泰研制的“格乐立”成为国内获批的首个阿达木单抗生物类似药。

  我们坚持以项目为王,首创以人才为核心的招商4.0新模式,荣获“2019年度全球杰出投资促进机构大奖”。围绕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新材料等产业,引进了一批以战略科学家领衔的高端科技产业化项目落户。

  比如,谢晓亮院士领衔的ECC基因测序仪及配套试剂研发及产业化,促进了国内精准医疗产业加快速度进行发展。郝跃院士领衔的广州第三代半导体创新中心,推动我区打造集成电路第三极。赵宇亮院士领衔的“中国纳米谷”,助力我区形成纳米技术产业集聚区和辐射效应圈。

  《瞭望东方周刊》:“十四五”期间,黄埔的目标是从千亿制造走向万亿制造——在此过程中,从“制造大区”走向“制造强区”是否也是黄埔另一个发力的目标?

  周亚伟:站在“十四五”的起点,展望未来五年的宏伟蓝图,我们既心潮澎湃、信心满满,同时也感到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

  我们将坚持以万亿制造为目标,以八大“顶梁柱”产业为核心,创建黄埔“双链制”(即产业链长制、产业链主制),实行“双链”互动、“双链”驱动,大力推行“六个一”工作机制,将黄埔打造变成全球新型显示之都、中国智能汽车之城、中国新材料CID、国际绿色能源集聚区、世界生物安全之谷、中国高端装备示范区、全国美妆大健康重镇,推动由“制造大区”向“制造强区”转变。

  《瞭望东方周刊》:走向万亿制造的过程中,黄埔是否有对标的国内和国际制造业高地?

  在国内,我们主要对标深圳市龙岗区、南山区,上海市浦东新区等工业强区,在国外我们对标美国芝加哥、德国鲁尔区、日本京滨等世界工业强区,深感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基础能力上还存在短板。接下来,我们将从两个方面着手:

  黄埔将大力提升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战略能级,打造国家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先导示范区。鼓励更多企业“上云上数”,培育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建设一批灯塔工厂、无人工厂、智慧车间。支持传统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互联网公司建设工业网络站点平台,围绕产业链扩展柔性链,打造“网”“云”“台”“端”“安全”一体化发展模式。

  同时加快金融、物流、零售、旅游等服务业数字化进程,发展数字化服务新模式新业态,争创国家数字化的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新一代AI创新发展试验区。

  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是党中央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变化作出的重要部署,也是抢占未来竞争先机、赢得主动的重要抓手。

  我们瞄准未来发展的新趋势,抢先谋划,创建产业链长制、产业链主制的黄埔“双链制”,以承接全球高端制造集群落户为重点进行“强链”,以稳外资为重点开展“稳链”,以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为重点进行“补链”,强化供应链耦合互嵌,助力向产业链条高端攀升。

  《瞭望东方周刊》:2018年10月,习在考察广州科学城时曾强调“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广州开发区也在全国率先创建了“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先行先试区”。黄埔在“十四五”期间计划如何进一步“擦亮”这个特色?

  周亚伟:“十四五”期间,我区将牢记习殷殷嘱托,深入推动“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先行示范区建设。重点就是抓好三件事:

  一是“育苗”。我们将系统优化中小企业培育机制,强化企业全生命周期管理,分行业、分类型构建优质企业库,实行动态调整机制和点对点精准服务,推动有实力的龙头骨干企业向“链主企业”、生态主导型企业发展。

  二是“培优”。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绿色能源等行业,支持创新实力强的中坚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方式做大做强,鼓励现有产业链领军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热情参加全球行业标准制定。

  大力发展产业链关键环节的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重点培育高新产业园内的中小微企业,加大对“两高四新”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力度,到2025年,力争实现单项冠军和“小巨人”数量翻番。

  三是“融通”。加快大中小企业融通型创新创业特色载体建设,发挥大企业引领带动作用。

  鼓励大企业建立开放式产业创新平台,畅通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对接转化渠道,实现大中小企业之间的创新能力共享、创新成果转化和品牌协同。力争到2025年,新增1家产值1000亿级企业,2家500亿级企业,10家百亿级企业,制造业上市企业突破80家。

  《瞭望东方周刊》:“十四五”将是制造业进一步走向“知识密集”和“绿色”的时代,黄埔在这样一些方面是否做了前瞻性的布局?

  周亚伟:习强调,对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强化责任担当,不折不扣抓好中央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落实。

  黄埔区始终将自身置于全球产业链中考察,放在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中定位,紧跟国家发展大势,提出要全面强化创新要素集聚,奋力建设科学技术创新引领区;全力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奋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标杆区;深入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奋力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典范区。

  一方面,围绕“知识经济”做深文章。聚焦中新广州知识城打造全球知识产权高地,不断深化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综合改革试验,加强关键领域自主知识产权创造和储备,深化知识产权证券化试点,构建知识产权保护“黄埔标准”,引导知识产权国际要素向知识城聚集等,促进制造业向“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化。

  另一方面,紧扣“绿色经济”找准路径。以减量化、低碳化、高值化为导向,大力打造以新能源、节能环保为主导的“3+4”绿色主导产业体系,将我区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清洁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绿色科学技术创新中心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绿色智造中心。

  《瞭望东方周刊》:黄埔区战略位置优越,被称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湾顶明珠”。“十四五”期间,黄埔将如何“用好”这个地缘优势,成为整个大湾区的“制造明珠”?

  周亚伟: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从地理位置上看,黄埔区处于“湾顶明珠”方位,区位优势显著,交通极为便利,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对外贸易重要出入口。

  “十四五”期间,黄埔将抢抓“双区”建设、“双城”联动重大机遇,充分的发挥毗邻港澳的先天优势,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最具创新活力、最富投资效益地区。

  具体来说,我们将充分的发挥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科学城的极点带动作用,深化与南沙的战略协同、战略合作,携手共建世界级科学技术创新轴,铸就广深港、广珠澳科学技术创新走廊的核中之核。

  我们还在大力建设“穗港智造合作区”。今年2月,广东省印发了《广州穗港智造合作区建设实施方案》,首要的发展定位是“穗港智能制造合作新空间”,携手打造离岸“再工业化”的新空间新模式。这将更好地发挥香港科技优势和黄埔制造业优势,强化与香港产业链接和规则衔接,加速国际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制造明珠”。

  我们也在加快打造便利连接港澳的基础设施。穗港澳出入境大楼、游艇自由行码头、直升机客运站等重点项目正在提速建设,争取开通往返香港国际机场、香港尖沙咀、澳门国际机场等水上客运航线。

  届时,从黄埔经由水上航线分钟到达香港尖沙咀,构建粤港澳大湾区“1.5小时经济圈”。同时,黄埔的穗港澳直升机客运站可构建大湾区30分钟高端商贸圈。(记者 王啟广、戴闻名)